
做有追求的思想品德教师
◎舒君
(序作者系湖北省荆门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做教育,教师传播的知识可能会过时,讲授的方法可能会有局限,唯一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的是思想。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广大思想品德教师责无旁贷。这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在思想的海洋中畅游,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思想的浪花,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高度和精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应该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高追求。杨兴福老师的这本《楚杏雅韵—微格课堂的观察与感悟》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这些理念。细细品读这本书,还可以隐约看到一名普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敬业乐业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那份不离不弃的特殊情结。
这本书很好地解读了一个教育概念——微格。微格教学最早于1963年提出,八十年代中期从欧美引入我国,并得到不断发展、演变和延伸。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做微格研究似乎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书中无论是赏析篇中微格课堂观察与微格评价,还是感悟篇中备考策略与课题研究;无论是管理篇中的教学管理与教研课改,还是揽胜篇中的成果展示与信息宣传,没有大篇幅令人晦涩难懂的理论介绍,而是通过大量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实例来诠释微格课堂、微格教学管理、微格活动的真正内涵,读者可以非常轻松地汲取其中的营养和精髓。
这本书也承载了一个教育理念——发展。一方面是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但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并未得到真正理解和落实,主要是因为思想品德教师观念中存在误区,知识本位的教学观依然盛行,重视“教”法的改进,忽视“学”法的优化等。杨兴福老师试图通过本书呈现的微格研究,着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更新教师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落实教学评价。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从书中可看出,杨兴福老师不仅帮助一大批普通教师成长成名,而且使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我一直认为,教研员关键在“教”,一定要立足教学实践;根本在“研”,一定要提升研究能力;核心在“员”,一定要引领团队发展。杨兴福老师很好地体现了教研员的角色定位。
这本书还表达了一个教育信念——坚持。首先在于坚持对教育的思考。从事教育工作,离不开思考。书中关于优课打磨、课堂观察、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与提炼,这和作者在实际教学与研究中善于思考息息相关。而这种思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考虑问题,而在于动脑筋、想办法、独辟蹊径,着力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这是我们每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其次在于坚持对教育的积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不善于进行资料经验积累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贾兰坡也说过:“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知识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日久成多,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这本书的结集出版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其三,在于坚持对教育的总结。毛泽东曾说,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用眼“察”,学会总结;用心“思”,善于总结。作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找准差距和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谋事做事,更快地出新出彩。而不论是教育思考,或是教育积累,还是教育总结,贵在坚持。
美国教育实验家帕克赫斯特说过:“生活的意义在于有所追求。”杨兴福老师,从一名普通的教师,逐渐成长为学校领导,最后成为一名教研员,他把“教学、研究、管理、教改、反思”当成“乐此不疲的工作重心”、“专业发展的厚实沃土”,把“将平凡做成经典,将简单做到精致”作为工作格言。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微格教学的经验推广到了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造就了众多优秀教师,这是对教育的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无私的奉献和永恒的追求。所以,尽管这本关于微格教学研究的集子没有微言大义,但我们可以见微知著,在细微处见精神,于无声处听惊雷。希望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行、有所成。
是为序。
舒君
2016年1月6日 于荆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