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时代,稀里糊涂地死记硬背了几首古诗,留下印象的莫过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零散句子,对于其意思大多似是而非、朦朦胧胧,但也觉得凝练而美好,而且认为还真是这么个理儿,不过,现在看来当时记住的还是太少太少了。
后来,发现了更多百读不厌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美轮美奂的诗句,真是令人如醉如痴。同时,也从诗文中读出了为古人担忧的情怀,因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而担心“老翁后来怎么样了”;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得知古人卖木炭是可以换来食物和衣服的,只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而为卖炭翁愤愤不平,更担心“这个冬天他该怎么度过啊”!
再后来,由于学习繁重,顾不上那些闲事了,但还是津津乐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令人或感慨或陶醉或励志或无畏的名句名篇。虽然非常喜欢,但觉得诗歌特别是格律诗歌是高大上的特别作品,是阳春白雪,是我辈下里巴人可望不可及的圣品,当然,更没有思考过去尝试创作了。
时间到了2016年4月,科室组织外出游玩,当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没想到这就诞生出我的第一首诗作(或许可称作顺口溜);由于智能手机已经出现,我便通过手机在朋友圈里散发。从此以后,随时随地,只要能够触动我的创作灵感或兴趣,我便努力以格律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分发在朋友圈,当然,也有许多作品在公开出版的纸质刊物或专业微刊上发表,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截至2024年5月,我的诗歌创作达到了400多首。创作经历告诉我,应该把这些耗费心血的作品存留下来,这样,遴选其中心仪的作品出版一本专集便成了自然而然的夙愿!这些作品不仅真实记录了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我与同事及朋友之间的交往、我的故土情怀,也记录有家族亲人间的故事,内容十分广泛而具体。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本人创作时的心境,每首作品都以朋友圈的原始截图为主体,并介绍创作背景,有的还作了适当相关延伸以增加作品内涵;另外,以诗作撰写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内容详实、图文并茂,为的是使读者与本人的心灵感受同步而身临其境。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本书以全新的编写形式展现传统诗歌之美,对读者进一步认识传统诗歌可能产生某种启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外,本书把过去撰写的几副有意义的联语也一并收录,只是由于时间久远,大部分联语没有了场景照片,成为一大遗憾。
好的作品一定是千锤百炼不断打磨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诗作难免显得拙劣或幼稚,欢迎批评指正!
赵春华
2024年5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