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传千古,精神启后人
——《李启汉文存》序
段贵建
李启汉是中共党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也是江华人民引以自豪的革命先烈。他人生短暂,在人世间只留有二十九载的宝贵年华。他的足迹除了故乡湖南江华和求学所在的衡阳、长沙,以及短暂驻足的北京,他人生落脚最多的该在上海和广州。他在上海参与了中共党团的创建,在上海和广州点燃了革命的烈火;他生命最终的归属,也留在了广州。
对于故乡江华来说,家乡对他的印象一度是模糊的,模糊到只知道他的名字和浅显的一些事迹。1998年8月,在李启汉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江华人民为他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有关他的资料从他工作、战斗过的地方陆续搜集过来;大批党史专家云集江华,对启汉烈士作出了新的重要评价。李启汉,这位英年早逝的革命先烈才真正进入家乡人民的视野。家乡人民痛惜和热爱这位离家远行的游子,而他留给家乡人民的,除了他投身救国救民道路不惜慷慨赴死的丰功伟绩,能够以实物留存的就是他求学期间写下的作文遗墨了。
1995年,江华档案馆在督促指导县公安局档案室清整档案时,首次发现李启汉烈士于1910年(大清宣统二年)至 1914年(民国三年)在江华县立高等小学、 1917年(民国六年)至 1919年(民国八年)在湖南岳云中学求学时的遗墨 19件,其中有作文遗作280多篇。值得一提的是,启汉作文遗稿能作为档案保存,得益于启汉父亲对儿子遗物的精心保管,他深明启汉遗稿的价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将他所保存的启汉遗稿及时上交给政府,最终得以在江华档案馆永久珍藏。
李启汉成长的时代,正是旧的封建王朝被新生的民国取代的时代,新旧交替肇始,固守与思变相持,革新的思潮时起时落。他留下的这些遗作,尽管只是他读书时课堂上的习作,属于正常的、必修的功课,且多为文言体,但至今读来仍让人由衷感佩。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惊叹于他小小年纪竟有立志做经天纬地之才的志向,成就圣贤豪杰事业的抱负,以及纵横中外古今和天宇世界的博大胸怀。他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书本中汲取知识,扩张视野,以其独有的所思所悟去把握时代的发展风向,明辨世界的潮流大势,洞悉国家的成败得失,思谋拯救弱国弱民的对症良方......文章所涉内容及其文风和笔意,用老师圈点批阅的话语,当属“理明词顺”“议论通明”,颇具“一线清气”,当得上“思想最高”“心地甚光明”等等诸多评价。
多年来,江华的一些有识之士一直有将李启汉遗作整理出版的动议和愿望,也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推介工作。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推动下,江华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挖掘、盘活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从李启汉、陈为人、江华、韦汉等众多革命先辈的事迹中,从江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提炼出忠诚、奋斗、奉献的基因密码,以此作为激励和引领全县人民奋进新时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的精神力量。先后出版了《绝对忠诚·百年瑶都红》《江华红色印记》等图书,排演了歌剧《斗争——“江华三杰”之李启汉》等剧目,还组织拍摄了微电影《启汉,启汉》,均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这些图书和文艺作品,李启汉无一例外都成为主角,足见其在江华红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江华县委顺势而进,提议由县委办牵头,县委宣传部、县纪委监委共同参与,组织专门力量将李启汉遗作进行整理,启动了《李启汉文存》的编印出版工作。这项工作与目前进行的李启汉故居的提质改造工程一样,既是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再跟进再继续,也是我们顺应时代呼唤和人民呼声,向先烈致敬的又一具体行动。
档案,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文化的传承。试想,启汉的作文遗稿如果不是其父精心保管并及时转交,如果不是档案部门尽职尽责征集、保管,革命先烈李启汉这些珍贵的文稿有可能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因此,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发掘和利用好珍贵的档案资源,进一步发挥其存史资政的作用,是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应尽的义务。
文章传千古,精神启后人。《李启汉文存》这本书,不仅为全县党员干部提供了一本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读本,也将成为众多青少年学习、成长中不可多得的励志教材,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少年从这本书中获得知识营养和精神力量,立志以为民、报国为己任,努力成为未来的经天纬地之才。有鉴于此,我们此举亦可慰藉先烈,昭示未来。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