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古称庐陵、吉州,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理学之邦”“江南望郡”“金庐陵”的美誉,流传着“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民谣,“兄状元,弟宰相”“父进士,子翰林”“三代同科”“兄弟连科”等科举佳话世代相传。历史上,吉安产生了欧阳修、胡铨、杨邦㐅、欧阳珣、周必大、杨万里、罗泌、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解缙、杨士奇、邹守益、罗洪先、罗钦顺、彭时、彭华、刘绎等大批文化名人。从唐朝开科取士以来,吉安先后涌现了17 位状元、16 位榜眼、16位探花、3000名进士(仅明朝一代的进士就近千人),明建文二年(1400)和永乐二年(1404)囊括鼎甲,因而明朝一代有“无庐陵不成衙门”之说。
吉安位于南北水运大动脉的赣江之滨,杜审言、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辛弃疾、杨万里、王阳明、施闰章等大批文化名人或为官或讲学或游历吉安。这些文化名人的足迹遍布吉安,或吟诗或作文,留下了千古佳话,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催生了辉煌灿烂的地域文化——庐陵文化。庐陵文化包含了吉安的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科举文化、名人文化、商贸文化、古村落文化、释道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
庐陵传统建筑是庐陵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古书院、古祠堂、古民居、古塔和古桥等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人文景观。庐陵传统建筑喜装饰,如红石门框、窗框、屋脊砖瓦造型、门罩窗罩、屋檐绘画或堆塑、鎏金雕板、故事等,它有烘托居室文化气息的作用,是文教发达的一种表现。建筑中的古匾、楹联、堂训等是庐陵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自身完整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对于民居来说,匾额一则悬于大门之上或厅堂之上,以烘托住宅端庄典雅的气氛;二则挂于厅堂,可使韵致高显、蓬荜生辉。旧时,凡有一定官职和功名的人家都乐于为之。庐陵古民居上的一些堂牌匾额、照壁影墙古色古香,书法端庄遒劲、气势磅礴,有不少还出自名家之手,显示出主人的身份与气派。其内容多以道德伦理教育为纲,如崇孝敬祖、勤俭治家、耕读为本、审慎处世等,把经过千百年筛选而保留下来、社会普遍崇尚的主题和主人吉祥祈福意愿,都化为直观的文字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持之久远的教化效果。
庐陵古祠普遍悬挂堂号匾,祖辈的功德匾及朝廷赐予的各类牌匾,既作为装饰,也起彰显家族文化底蕴激励后辈的作用。制作匾额是整个家族的荣耀和大事,家族的男性长辈为此不仅要召开会议商计筹划匾额制作的费用,还要讨论匾额由谁题词、挂在何处、如何制作、请谁制作、由谁负责联系工匠等事宜。讨论完毕后,各自分工,筹集资金和联系工匠。即使家境不太殷实的家族也会请上当地较有名气、工艺较好的工匠制作匾额,光耀门庭。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中国的古建筑上多悬挂匾额,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匾额在唐宋以前主要流行于上层阶级,当时除了作为建筑标识功能外,还用来赞颂帝王的功德或是装饰皇宫贵族的宫殿、苑囿。宋元以后匾额文化开始下移走近普通大众,并发展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风俗和礼仪。明清时期是匾额最繁荣的时期,上层阶级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近代的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和文化的多元性,匾额逐步走向没落和消亡,成为一种正在消失的文化,亟待有识之士传承和保护。
匾额多为木质结构,也有石质雕刻的,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大小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朱漆金字,悬挂于门楣上作装饰之用。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匾史文献中记载:“匾额的制作流程是民间综合性技艺的展示,它历经长期的积累与演变,形成了融词赋诗文、书法雕刻、绘画篆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特点,是中国文辞之美与工艺之美的集大成者。一块优秀的匾额不仅可以令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而且完美地再现了书法家俊逸的书法,同时还雕琢出细致精美的图案,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的三度审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庐陵古匾精粹》收录的匾额均为木质匾,内容种类繁多,如圣旨匾、功名匾、教育匾、德行匾、祝寿匾、中医匾、贺庆匾、堂号匾、雅颂匾和节孝匾等,虽然匾额所题的文字不多,但题匾者在用词时都是引经据典,可谓字字珠玑,仅仅几个字就表达了题匾者的文化功底和受匾者的个人信息。匾额不仅让人赏心悦目、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个人的情操和增强个人的文化底蕴,对于研究、发扬和宣传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古匾是庐陵古村落和民间收藏中的精品佳作,有着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木质的匾额在保存方面很容易受到岁月的腐蚀与侵害,因此在释读上增加了一定的困难。本书编纂近六百方匾额,对涉及的出处、典故,以及题匾人、受匾人的生平等情况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以方便读者对其具体内容及文化内涵的赏析。
(作者:钟平,1980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女,现为吉安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对古匾额鉴赏及庐陵民俗文化方面颇有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