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国情怀常入梦
@韩亚辉(作者系安新同口人,海南省文联办公室主任、三亚市作家协会主席)
诗是什么?是一个人抒发的文字情感而已。一如歌者,有独吟小调,有洪钟大吕。貌似诗歌有君子之风,有大堂之雅,有王者之颂,实际上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及其世界观的表露。正值春天刚来,百花竞妍,有赏不尽的美丽,有闻不完的芬芳。我们徜徉在家乡的大观园,会有一池一池的梦想,令水更清澈,使心更安然,让诗更蓬勃。《根在雄安——袁忠良诗集的记忆1988—2018》——一本厚厚的诗,把袁忠良仁兄的前半生,吟咏了个一干二净。因此,他是诗人。
书中收录了他160多首诗,创作年代跨度较大,从中可看到他的文学履痕,一是在他读高中技校时期,以青春为主题,实际上正是爱情初萌、强说愁的年代,写作是旺盛的;二是近两年来,雄安新区的初建,焕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开始多起来。这中间的二十多年,是他入伍、返乡、入职,结婚,经营家庭为生计奔波的年代,他创作的少了。大好的青壮时期偏偏没有过多的写诗,不是生活中没有诗,更多的时候,他以一颗诗心面对着生活。他是一个对生活极度负责的诗人。从少年时我们相识,到中年时我们依然如故。做为他的兄弟,我更了解他、理解他。人的脾气秉性是很难改变的,他毫不利己、永远热忱、敢担当、多付出,他从不吝啬真诚和善良,喜欢雪中送炭,也不忘锦上添花,对比他成绩大的朋友从无妒嫉之心,对有益于家乡、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单位、有益于国家的人和事常常舍身而为。一颗赤诚之心,充满着正能量,感染着周围的文朋师友。当年,他热情参与组织文学社、文学联谊会、乡土文化研究会,当秘书长,为大家服务,为家乡的文学、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读他的诗,不谈写作技巧,我们读他的心,只有朴实无华。
诗歌是有灵魂的,忠良兄是有大才情的。他写青春,用了“慷慨”,而不是青涩,这缘于他对自己青春的回味与思考,对“成熟的种子”的诠释,是他的志向,不依恋故土,要向他方。果然,他从白洋淀走出去,当了兵,到了更宽广的世界,开阔了他的眼界,奠定了他的远见卓识。他选择入伍报国尽忠之时,把父母、兄弟姐妹与祖国溶为血脉一体,不可分割,同时宣示了他的家国情怀。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由此而生。以后,写爱情,写出了他的真爱;写军营,写出了他的忠诚;写工作,写出了他的追求;写雄安,写出了他的担当。“铿锵”、“出征”、“魂系老山”、“腾飞”、“以雷锋的名义”、“成长”、“家风”、“热浪”、“不能忘怀”……这些生硬而“革命化”的词语是很少入诗的,不是他不懂,是他觉得用这些词表达更符合他的心境,是他的风格。他一口气写了60首雄安风貌诗,几乎有特点的村庄都写了进去。他写历史,写人物,写风景,写民俗,写未来,无一不浸透着他对家乡发展的“匹夫”之责,展现了他公民之志,抒发了他儿女之情。诗歌题材的选取,印证了他热爱家乡、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和品质。
家乡出了很多有成就的诗人和作家,有前辈,有同辈,也有后辈。我们感恩前辈的扶掖和影响,我们学习同辈的进取与奉献,我们帮助后辈的努力与发展。正是这样,才会人才辈出。雄安新区的创建,千年大计的实施,让白洋淀的诗人和作家们激情澎湃,会创作出更多讴歌新时代的作品。家国情怀常入梦,一诗一品一仁兄。我期待着忠良兄本书顺利出版,为家乡文学大观园添荷增碧;我期待他的诗越写越好,为他的梦想点睛插翅;我期待他的身体早日康复,为彩色的人生耕春乐秋。
权为序。
2018年2月18日大年初三 |